语音播报
《狼》知识点归类及课内外比较阅读
1
文言文复习之——《狼》
原文:一屠晚归,担中肉尽,止有剩骨。途中两狼,缀行甚远。屠惧,投以骨。一狼得骨止,一狼仍从。复投之,后狼止而前狼又至。骨已尽矣。而两狼之并驱如故。屠大窘,恐前后受其敌。顾野有麦场,场主积薪其中,苫蔽成丘。屠乃奔倚其下,弛担持刀。狼不敢前,眈眈相向。少时,一狼径,其一犬坐于前。久之,目似瞑,意暇甚。屠暴起,以刀劈狼首,又数刀毙之。方欲行,转视积薪后,一狼洞其中,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。身已半入,止露尻尾。屠自后断其股,亦毙之。乃悟前狼假寐,盖以诱敌。
狼亦黠矣,而顷刻两毙,禽兽之变诈几何哉?止增笑耳。
一、文学常识《狼》的作者是蒲松龄,字留仙,又字剑臣,号柳泉居士,世称聊斋先生,清代(朝代)人,郭沫若称赞他的写作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,刺贪刺虐入骨三分。本文选自《聊斋志异》,该书名的意思是:在书房里记述奇异的故事。
三、理解课文内容
1、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?分别是什么?
答:四要素——时间:晚;地点:途中;人物:一屠,二狼;起因:一屠晚归,两狼缀行。
2、说说“投以骨”时,屠夫是怎么想的?
答:屠户心里很害怕,想把骨头扔给狼,让狼吃了骨头就不再紧跟他。
3、从“投、复投”等词看,屠户为什么不一次将骨投尽,使两狼并止,由此可以看出这时屠户对“狼”的心态是怎样的?
答:迁就退让。
4、请找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。答:屠大窘,恐前后受其。
5、“屠大窘”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?
答:丢掉幻想,准备抵抗。
6、哪些语句写屠夫杀后狼的经过,体现屠夫的什么特点?
答:(1)屠自后断其股,亦毙之。(2)勇敢机智且细心。
7、“止增笑耳”的仅是恶狼吗?作者嘲讽的仅是恶狼吗?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启发?
答:不是,狼在此实际是恶人化身,代表那种贪婪、凶狠、狡诈、愚蠢的恶人,说明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,善于斗争,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。
8、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?
答:(1)心理描写:惧——投骨避狼/大窘——骨尽狼仍从/恐——前后受其敌/悟——刀劈两狼。
(2)动作描写: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,敢于斗争,善于斗争的精神。
9、狼很狡猾,可终于自取灭亡,这是为什么?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?
答:人有狼没有的智慧、勇气和力量。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;不能存有幻想、妥协退让,要敢于斗争、善于斗争,这样才能取得胜利。
10、“志异”即“记述奇异的故事”,本文的“奇异”表现在何处?
答:一狼诱敌于前,一狼隧入而攻其后,两狼如此合作,其心计与人无异,令人称奇。
11、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?为什么?
答:文章是以狼为主体来叙事的,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。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,开始是不停地追,企图伺机吃掉屠户;屠户背倚积薪后,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。而屠户一直处于被动地位,迫不得已进行自卫,奋起杀死两狼。因此,在这个故事中,狼是主要人物,而屠户是次要人物。
12、对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?
答:画龙点睛,揭示了文章的主题。待像狼一样的恶人,不能妥协心软,不能心存幻想,要勇于斗争,善于斗争。
【重点字词解释】
1、缀行甚远()
2、一狼仍从()
3、而两狼之并驱如故()()
4、屠大窘()
5、顾野有麦场()
6、场主积薪其中()
7、苫蔽成丘()8、弛担持刀()
9、眈眈相向()10、一狼径去()
11、目似瞑,意暇甚()()()12、屠暴起()
13、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()14、又数刀毙之()
15、乃悟前狼假寐()16、盖以诱敌() 17、禽兽之变诈几何()18、狼亦黠矣()
【通假字】
止有剩骨()
【词类活用】
1、一狼洞其中()
2、其一犬坐于前()
3、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()
【一词多义】
1、敌:恐前后受其敌()盖以诱敌()
2、止:一狼得骨止()止有剩骨()
3、之:久之,目似瞑()又数刀毙之()
禽兽之变诈几何哉()两狼之并驱如故()
4、意:目似瞑,意暇甚()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()
5、前:狼不敢前()恐前后受其敌()
其一犬坐于前()
6、其:恐前后受其敌()场主积薪其中()
屠乃奔倚其下()一狼洞其中()
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()屠自后断其股()
其一犬坐于前()
【古今异义词】
1、屠自后断其股(古义:今义:)
2、禽兽之变诈几何哉(古义:今义:)【重点句子翻译】
1、一狼径去,其一犬坐于前。
译:
2、久之,目似瞑,意暇甚。
译:
3、一狼洞其中,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。
译:
4、乃悟前狼假寐,盖以诱敌。
译:
5、禽兽之变诈几何哉?止增笑耳。
译:
6、骨已尽矣,而两狼之并驱如故。
译:
7、顾野有麦场,场主积薪其中,苫蔽成丘。
译:
【课文内容填空】
本文按照屠户、、、的顺序叙事,从“一狼得骨止,一狼仍从”等行为和“”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,这个故事更表理了屠户的。
请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。
答:
二、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,完成9——13题。(15分)
(甲)狼不敢前,眈眈相向。少时,一狼径去,其一犬坐于前。久之,目似瞑,意暇甚。屠暴起,以刀劈狼首,又数刀毙之。方欲行,转视积薪后,一狼洞其中,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。身以半入,止露尻尾。屠自后断其股,亦毙之。乃悟前狼假寐,盖以诱敌。狼亦黠矣,而顷刻两毙,禽兽之变诈几何哉?止增笑耳。
(乙)有富室,偶得二小狼,与家犬杂畜,亦与犬相安。稍长,亦颇驯,竟忘其为狼。一日,主人昼寝厅事,闻群犬呜呜作怒声,惊起周视无一人。再就枕,将寐,犬又如前。乃伪睡以俟,则二狼伺其未觉,将舐其喉,犬阻之,不使前也。乃杀之而取其革。此事从侄虞敦言:“狼子野心,信不诬哉!”然野心不过遁逸耳。阳为亲昵,而阴怀不测,更不止于野心矣。兽不足道,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?
9.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。(2分)
(1)目似瞑.()(2)将舐.其喉()
(3)信.不诬哉()(4)此人何取而自贻.患耶()
10.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()(3分)
A.然野心不过遁逸耳
B.中间力拉崩倒之声
C.叫嚣乎东西,突乎南北
D.而顷刻两毙
11.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词语的意义和用法,相同的一项是()(3分)
A.以刀劈狼首/乃伪睡以俟
B.久之,目似瞑/犬阻之,不使前也
C.更不止于野心矣/所欲有甚于生者
D.乃杀之而取其革/乃重修岳阳楼
12.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。(4分)
(1)一狼径去,其一犬坐于前
(2)阳为亲昵,而阴怀不测
13.甲、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?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?(3分
三、比较阅读下面篇文言文,完成12~15题。(10分)
【甲】《狼》全文
【乙】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,穴中有小狼二。谋分捉之,各登一树,相去数十步。少顷,大狼至,入穴失子,意甚仓皇。竖于树上扭小狼蹄、耳,故令嗥;大狼闻声仰视,怒奔树下,号且爬抓。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。狼闻声四顾,始望见之;乃舍此趋彼,跑②号如前状。前树又鸣,又转奔之。口无停声,足无停趾,数十往复,奔渐迟,声渐弱;既而奄奄③僵卧,久之不动。竖下视之,气已绝矣!(选自《聊斋志异·牧竖》)
【注释】①牧竖:牧童。竖,童仆。②跑:兽类用足扒土。同“刨”。③奄奄:气息微弱的样子。
12.下列每组句子中,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()(2分)
A.两狼之并驱如故.故.令嗥
B.目似瞑,意.暇甚意.甚仓皇
C.狼不敢前.跑号如前.状
D.相去.数十步一狼径去.
13.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。
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?止增笑耳。(2分)
②竖下视之,气已绝矣!(2分)
14.比较阅读【甲】【乙】两文,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()(2分)
A.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、凶残、狡诈和愚蠢;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。
B.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,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。
C.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,一明一暗地“诱敌”;乙文中开篇写“谋分捉之”,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“谋”的结果。
D.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,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。
15.同是人与狼的较量,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,你更赞同哪一种?为什么?
二、答案:9.(2分)(1)睡觉(2)咬(3)确实、的确(4)遗留、留下、招致
10(3分)B
11.(3分)D
12.(4分,每小题2分)(1)一只狼径直走开,其中另一只狼象狗似的蹲坐在(屠夫)前面(2)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,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(意思正确即可,关键词“去”“犬”“阳”“阴”译错酌情扣分)
13.(3分)阴险、狡猾、奸诈(1分)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(1分);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(1分)。
三、答案:12.B13.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?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。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,大狼已经断气了。14.D15.开放题: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,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,被迫自卫,除恶务尽,杀狼是正当的;而乙文中牧竖“杀狼”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,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。
《诫子书》课内及课外对比阅读
1.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?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?
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。无论做人还是学习,作者都强调一个“静”字,修身要静,学习要静,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,把失败归结于“躁”字,把静、躁加以对比,增强了论述的效果。
2.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?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?
诸葛亮认为,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:(立志、学习、惜时)。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“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”第二个条件是学习,“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”第三个条件是惜时。“年与时去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”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、以静求学、以学广才,这三者是互相联系,缺一不可的。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。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。。
3.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?
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,生活节俭,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。
考点经典句翻译
1.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
有道德修养的人,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,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。
7.“孙叔敖之知”表现在哪两件事上?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?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【解析】此题考查整体感知、概括文意的能力。从孙叔敖不接受封赏和让儿子“请寝之丘”的角度思考作答。
答案:“孙叔敖之知”表现在两个方面:楚王多次封赏他,他却不受;让儿子不受利地,而“请寝之丘”。让我们明白了:做人不可贪心不足(或:做事要有远见;吃亏是福;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等)。附【译文】
孙叔敖病危,临死前,告诫他的儿子说:“楚王多次封赏我,我都没有接受。我死后,楚王就会封赏你,(你)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。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,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(不好),而且地名十分凶险(不好、不吉)。楚国人敬畏鬼,而越国人迷信鬼神和灾祥。可以长时间享有的,大概只有这个地方。”孙叔敖死后,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土地封给他的儿子,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,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,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。孙叔敖的智慧,在于知道(懂得、明白)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(不把一般人认为好的看成是好的)。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,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。
10.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()。
A.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说明了“淡泊”“宁静”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,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。
B.“学须静也”的“学”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,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,“静”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,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。
C.“淫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”从反面说明了“淡泊”“宁静”的重要性。
D.“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”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、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。
11.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?
10.D11.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,生活节俭,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,并注意珍惜光阴,勉励他刻苦学习。
一、(甲)《周公诫子》
成王封伯禽于鲁。周公诫之曰:“往矣,子无以鲁国骄士。吾,文王之子,武王之弟,成王之叔也,又相天子,吾于天下亦不轻矣。然一沐三握发,一饭三吐哺,犹恐失天下之士。吾闻,德行宽裕,守之以恭者,荣;土地广大,守以俭者,安;禄位尊盛,守以卑者,贵;人众兵强,守以畏者,胜;聪明睿智,守之以愚者,哲;博闻强记,守之以浅者,智。夫此六者,皆谦德也。夫贵为天子,富有四海,由此德也。不谦而失天下,亡其身者,桀、纣是也。可不慎欤?”
三、<<孙权劝学>>
甲、初,权谓吕蒙曰:卿今当涂掌事,不可不学!蒙辞以军中多务。权曰: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!担当涉猎,见往事耳。卿言多务,孰若孤?孤常读书,自以为大有所益。蒙乃始就学。及鲁肃过寻阳,与蒙论议,大惊曰:卿今者才略,非复吴下阿蒙!蒙曰: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,大兄何见事之晚乎!肃遂拜蒙母,结友而别。
乙、《诫子书》
注释:①行:行为,操行。②澹泊:也写作淡泊,清心寡欲,不追求名利。③淫慢:过渡怠惰。淫,过度,慢,怠惰,不勤勉。④险躁:过分急躁。⑤治性:约束自己的性情。
1、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《孙权劝学》的内容。(2分)
答:
2、仔细阅读《诫子书》一文,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?(2分)
答:
3、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()(2公)
A、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!
B、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。
C、当窗理云鬓,对镜帖花黄。
D、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。
4、翻译下列句子。(2分)
卿言多务,孰若孤?孤常读书,自以为大有所益。
译文:。
5、仔细阅读《孙权劝学》一文,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?(2分)
答:
6、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,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,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。(2分)
答:。
参考答案:
1、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,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。(意对即可)
2、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,生活节俭,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。(意对即可)
3、B
4、译文:你说事务多,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?我经常读书,自以为大有益处。
5、用自己读书的体会,现身说法。(意对即可)
6、提示:本题可就学习的重要性,以及志向、目标、修身、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
教育。(只要言之成理即可)